不一樣的暑假實習
- purple232
- 2020年11月3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今年的暑假我并沒有參與 Intelligent Data Factory 的工作,反而去了豪無關聯的社福機構做了三個月的實習。參與的工作與數據科學、數據分析的項目無關,而是一些關於社會企業的活動籌辦。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簡稱社聯﹞的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是我實習的地方。社聯是一個代表非政府社會服務機構的聯會組織,主要是為香港市民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是社聯轄下一個主要推動社會創新及社會企業發展的協作平台,當中有很多支團隊負責不同的項目。而我則被分派到「好好社企」團隊和「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團隊。
「好好社企」是一個社企協作平台,支援香港多個社企項目,為不同社會企業建立合作的橋梁,以支持並推動社會企業發展。他開創了能於不同社企及公平貿易銷售點購物的「社企禮券」,還設立網上商店推廣和推出不同的社企產品。
我第一個月在「好好社企」團隊工作的時候,「好好社企」和軟餐團隊正在合作去籌辦一系列關於照護食的工作坊,主要目的是希望可以增加照顧者對患有吞嚥困難人士的瞭解及培訓他們照顧患者的技能,包括一些日常護理和煮食軟餐的技巧(軟餐是一款既適合老人又保留食物味道的介護食品)。我們本來為照護者們準備了十個不同資訊型又有趣的工作坊,譬如介紹軟餐之外,還有教導參加者如何製造軟餐、以中醫角度分享四季適合老人不同的湯、設計適合老人進食時的口水巾、體驗成爲老人家的活動(穿塑身衣)等等。可惜,因爲疫情的關係,我們來不及舉辦所有活動,有些活動日期延遲了,有些活動則是改成了線上工作坊,由我們先到場地進行拍攝,再後製放在網上平臺。而我有幸地在疫情變得嚴重之前參與一次的實體、有參加者的工作坊和協助一次拍攝。
(圖片:線上工作坊拍攝)
(圖片:實體工作坊及拍攝)
此外,我們也在為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的展覽做準備。這個旗艦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推動科技的應用及以創新的方式提升長者及殘疾人士在社區和院舍的生活質素。吞嚥輔助工具及康復器材、健康監測與維護裝置及系統就是樂齡科技展覽品當中包括的類別。在搜集資料同時,我看到廠商或創業人士如何去結合科技和創新的發明融入照顧工作中,以幫助照護者更輕鬆地照顧有需要人士。譬如有了「扶抱機的輔助,讓行走有困難的人不用長期躺臥,又令協助者可以更輕鬆扶起對方。他們所研發的工具無容置疑可以爲長者或傷殘人士和照顧者帶來更多便利。
(展覽物品圖)
除了做工作坊的事前預備,我們還有其他關於團隊的瑣碎工作,包括為公司製作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活動提案(我們好好社企推出的CSR提案是會聯合不同社企去舉辦活動,以達到推動社會企業發展的宗旨,例如借社企場地邀請拳館教練及公司義工教導一班特殊兒童玩泰拳)。而那一次企業對企業的面談讓我見識了不少,瞭解了普通公司的想法以及社企、非政府組織(NGO)行業的資訊。
(P.S. 社企與NGO兩者之間最大的分別是資金來源。財政上, NGO 大部份受資助,而社企則是一門自負盈虧的生意,專注於持續發展,不容易受捐款減少或多影響。社企雖然營利,但亦會平衡社會責任。例如提供社會所需的服務 (如長者支援服務) 或產品、為弱勢社羣創造就業和培訓機會、保護環境、運用本身賺取的利潤資助轄下的其他社會服務等。)
我第二個月被分派到「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LIMSS)團隊幫忙(身兼兩職)。LIMSS團隊主要是和市區重建局合作,為申請了「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受影響的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社會服務。(爲什麽要為他們提供幫助呢?因爲通常優化升降機需時三至六個月,有老舊的大廈是一棟只有一部電梯、或者兩部但分單雙數的,行動不便的人特別是傷殘人士或老人家便會大受影響,甚至不能出門買生活用品。)我在這個團隊會做的便是一些市場調查(如關於鄰里支援計劃)、可以提供給受影響住戶的CSR活動提案、還有關於貨物配送及物流詳情的建議及調查等等。
另外,我也有時候會被邀請到ACT 團隊舉辦的活動幫忙,ACT團隊的「ACT社會認知」是支援學校及企業籌辦各類型社會認知活動及社區考察活動籌劃平台。當中他們的「花旗集團-社聯大學生社責實踐計劃」舉辦了不少可以廣闊眼界的活動,包括有樂齡科技分享、年輕企業家分享創業心路歷程、參觀不同社企(女醬、晴媽媽手作工坊)、體驗農耕等等,跟著他們去看活動,也讓我瞭解更多關於社企、貼切體會不同行業的心酸,及對樂齡科技有更深的認知。
一次,在「關注草根生活聯盟」的帶領下,晚上去了深水埗的午夜墟市。墟市一游讓學生們看到不少區内低收入人士如退休人士、零散工人、少數族裔婦女等會參與墟市謀生或幫補家計,明白墟市除了爲他們提供工作機會,還是一個讓居民平價消費和聯誼的地方。有同學感概:「這裡的貨品不用標出價錢,靠買家和賣家互相討價還價,議價不單是因為金錢,更是一種樂趣。在談笑間了解對方的生活、家庭和興趣,樂上一個晚上,這過程可能比貨物本身更重要。最令人感動的是熱心的檔主會特意為長者上門維修,噓寒問暖,送上居家用品,為的不是一盤生意,只是一份街坊互相扶持的心意。」當中的人情味不言而喻。與此同時,因爲在街上擺賣並不合法,而檔主仍然冒著風險去擺攤賺錢,為生計豁出去的奮不顧身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弱勢社群的無助。這些活動體驗讓我看到社會的不同面貌,以及香港底層社會市民的情感。

(午夜墟市圖)
由於我接觸了不同的團隊,亦從中幫忙不少,令我在這個實習獲益良多、也增廣了見聞。而這個實習經歷讓我明白,即便在Intelligent Data Factory,我們表面上做了很多分析去解決問題,但冷冰冰的數據分析遠不及面對面溫暖的關懷。所以我希望日後的Intelligent Data Factory 除了研究機器與機器的協調之外,還可以嘗試做公益去回饋社會,為這個社會帶來一些溫暖。
留言